而且充实教学设备,招收当地和附近的学生,但由于政府经济拮据,不得不逐渐缩减班次。
在我进入三中的时候,已没有同级多班的规模了。到了钟宏校长时期(我在高三),
高中部和女子部有些班级就合班上课了。在这同一时期,原在湖南芷江的国立二十中学,
奉教育部令和三中合并。其中高初中部学生全部合并到三中相应班级,
只有师范部独立成为一部,因为当时三中没有师范部。所以在国立三中校史上有两个师范部,
即是前期国立贵州中学的师范部,和后期从国立二十中学来的师范部。我在三中整整3年。
高中部的老师们有张伊林教国文,程芸教英文,付沐民教三角学,杨骏教生物学,
史志宏教化学。三年级仍是付老师教解析几何,林希宋教物理,李刚教英文。
这些老师可以说是三中的精华。他们不仅在功课上给了我们充实的内容,
而且在精神方面也培养了独立思维的能力。当然并不是每位老师都是如此,
其中也有几位滥竽充数,上课时候照本宣科,敷衍了事的。同学们虽不满意,但也无可奈何。
因为当时的师资力量非常缺乏,除了传统观念认为“吃粉笔灰是没有出息的”以外,
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候,人们都想能逃到大后方找个比较平安的地方安家糊口,
或者参加抗战工作。学习方面,国文是重要课程之一。我的语文知识不仅仅是从课本中获得,
老师们在介绍课文的时候,除了解释文意以外,还分析作者背景和主旨,加入一些评论,
来启发我们的思想。有位老师(好像是伍芷中老师)只教过我们一个学期的国文。
他上作文课,常首先提出几个问题,然后逐题讲解写文章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重点。
同班有几位同学(好像是伍润民)按照他所说的重点,加以发挥,投稿到当地报纸副刊,
居然登载出来,还赚了些稿费。英文老师程芸教书很认真严格。
我在高一和高三的时候每学期都要补考洋文。每天早上到处都是朗读英文的声音。
到了高三的时候,换了李刚老师,课堂内全用英语,连解释...